橄欖葉提取物-山楂酸在葡萄糖代謝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廣泛研究。文等。 提供了三萜對糖原磷酸化酶 (GP) 的抑制作用的第一個證據,糖原磷酸化酶催化糖原分解的第一步。在使用從大鼠肝臟分離的 GPa(酶的活化形式)進行的首次體外測定中,山楂酸以 99 μM 的 IC 50抑制酶,比咖啡因(一種已確定的 GP 抑制劑)更有效 6 倍。基于這一發現,三萜的降血糖活性在體內進行了評估,使用腎上腺素誘導的糖尿病小鼠模型,已知腎上腺素間接刺激糖原分解,從而增加葡萄糖血液濃度。口服山楂酸 (100 mg/kg) 7 天后,與僅接受載體的動物相比,空腹血糖似乎降低了 46%。同一作者的進一步工作詳細介紹了山楂酸對 GP 的抑制機制。確定了復合物 GPb(酶的失活形式)-山楂酸的晶體結構,這表明三萜結合在變構激活劑位點,生理激活劑 AMP 在此結合 。
橄欖葉提取物-山楂酸的體內抗糖尿病作用也在 KK-A y小鼠中得到證實,肥胖癥和 II 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動物模型。以 10 和 30 mg/kg 的劑量單次口服三萜類藥物可顯著降低給藥后 2 和 4 小時的血漿葡萄糖,并且在最高劑量下,效果可持續長達 7 小時。當每天以相同劑量給予山楂酸持續 2 周時,獲得了類似的結果,即與對照動物相比,兩種情況下均減少了約 30%。此外,在重復口服 10 和 30 mg/kg 三萜后,觀察到血漿胰島素水平呈劑量依賴性降低,以及胰島素耐量試驗中血糖濃度的降低,即,皮下注射胰島素后。后一種效應可能歸因于血漿脂聯素水平的正常化,這在接受 10 和 30 mg/kg 劑量治療的組中觀察到。
另一種常用于糖尿病研究的動物模型是鏈脲佐菌素 (STZ) 誘導的高血糖大鼠。哈蒂等人。 評估了山楂酸(80 毫克/千克,口服)對該模型餐后血糖的影響,并觀察到三萜與蔗糖或淀粉的共同給藥顯著降低了血漿中的葡萄糖水平,直至 120 分鐘,以類似于阿卡波糖的方式,陽性對照。為了闡明山楂酸發揮降血糖作用的機制,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一方面,與對照組相比,用三萜治療逆轉了糖尿病動物中發現的 SGLT1 和 GLUT2 的更高表達。這些轉運蛋白與葡萄糖的腸道吸收有關,因此它們的下調類似于標準藥物胰島素和二甲雙胍產生的下調,有助于降低血漿葡萄糖。相似地。
橄欖葉提取物-山楂酸對 STZ 誘導的糖尿病大鼠血糖的降低作用與先前研究中觀察到的結果一致,在該研究中,三萜以 50 mg/kg 的劑量口服給藥 28 天,并且減少了期末血糖達到66%。這些結果是山楂酸對腦缺血損傷有益作用研究的一部分,稍后將對此進行討論。
盡管橄欖葉提取物-山楂酸的抗糖尿病作用已得到廣泛證實,但對其潛在作用機制知之甚少。劉等人。使用肝細胞系 HepG2 的細胞培養物證實了三萜對 GPa 的抑制活性(IC 50為 6.9 μM)。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假設山楂酸靶向胰島素信號通路,并發現與該化合物一起孵育會導致胰島素受體 β (IRβ) 磷酸化增加. IRβ 激活的下游事件包括 Akt 磷酸化,后者又使糖原合酶激酶 3β (GSK3β) 磷酸化和失活。GSK3β 是調節葡萄糖代謝的核心酶,因為它的目標之一是糖原合酶。GSK3β 活性的缺乏使糖原合酶發揮作用,從而導致糖原積聚。響應山楂酸處理,HepG2 細胞中 Akt 磷酸化和 GSK3β 均增加,糖原含量增加與這些發現相關。有趣的是,當給喂食高脂肪飲食的小鼠口服山楂酸時,兩種劑量(50 和 100 mg/kg)的血糖濃度均顯著降低。此外,最高劑量可改善高胰島素血癥和肥胖,并增加肝糖原.
總之,結果表明橄欖葉提取物-山楂酸是一種天然的抗糖尿病化合物,可能有助于將血糖水平維持在生理范圍內,從而有助于該疾病的藥物治療。